另外,台電與中油合作於宜蘭仁澤設置840瓩地熱發電機組,已在今年6月併聯發電,目前進入試運轉階段
拜登的印度和越南行,顯現美國正致力於加強與印太區域盟友的合作,特別的是各界預測,拜登很可能在訪問越南首都河內這天,宣布美越雙邊外交層級將升至最高級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。對此, 新加坡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(ISEAS-Yusof Ishak Institute)越南研究項目訪問學者阮克江(Nguyen Khac Giang)分析,雖然中國對越南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視,但在前者於南中國海大舉進行擴張行徑之際,美越即將升級的關係顯示,越南將美國視為抗衡中國的關鍵合作夥伴之一。
這是在現有的全面夥伴關係框架上的連躍兩級,也將使得華盛頓在河內的外交關係等級中,與北京和莫斯科平起平坐雖然新加坡掌握實權的是總理,總統職位屬於象徵性,但同時也具備國家儲備金「第二把鑰匙」的角色。聯合國將柬國與緬甸和寮國一起列為「最低度開發國家」(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)。東協取消緬甸2026年主席國資格,成員國呼籲採取強硬措施解決危機 Photo Credit: GettyImages 印尼總統佐科威於9月5日在雅加達舉行的東協峰會上發表談話。中國更於8月底公布「2023年版標準地圖」,提出十段線主張。
柬國人民黨在上次選舉中贏得96%的席位,唯一有競爭力的反對派「燭光黨」被禁止參選,而洪馬內是在該選舉後被任命總理。中國在8月底發布了「2023年版標準地圖」,其在南海地區「十段線」的主張,引發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尼等國抗議。文: 簡錫堦(反貧困聯盟召集人) 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,蒸汽機替代手工製造。
二十世紀中葉,電腦、網路的發展使服務業突飛猛進。GPT-4在未提醒當局的警告下,迅速提供一份購買建議清單,包括暗網市場的鏈接。一視同仁免予歧視,不再誤將病人或無工作能力者視為懶人。2013年,瑞士公民倡議「無條件基本收入公投」,這是付諸法律的公民行動。
主張對所有國民,不論貧富、有無工作,都平等發給生活所需的生活費,以因應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,造成大規模失業的社會問題。第三代AI生成式ChatGPT聊天機器人問世,因不斷演進打破制式與規格式對話,達到擬人化的境界。
網站和提案者提出基本收入金額,成年人每月2500瑞郎(約台幣8萬5000元)、兒童每月625瑞郎(新台幣2萬1000元)。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,較願意參加職能訓練,或擔任社福志工,或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。但加拿大經濟學家傅婕(Evelyn Forget)追蹤多芬鎮的實驗後指出,接受補助的家庭其整體工時略為減少,但勞動力幾乎沒有損失。一旦失控,恐會殺害人類,甚至通過核武或生物戰爭毀滅人類
而社會福利變質為「工作福利」,就業者必須繳交保費才能享有失業津貼、健保、退休年金,致使貧富差距益趨擴大。過去各國慣行的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成效並不彰,因社會救助為避免浮濫常會設立門檻,致使許多貧困者和近貧者遭受排擠。貧富懸殊呈兩極,經濟社會體系難維繫,若未能完善預防措施,AI恐釀大災難。解決AI失業,正視「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」制度的實施 全球最富有的1%人口占全球財富的比例已達高達46%,貧富懸殊情形倒退至1820年水準,貧困造成消費能力減弱,經濟景氣持續低迷。
文: 簡錫堦(反貧困聯盟召集人) 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,蒸汽機替代手工製造。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.霍金(Stephen Hawking)曾警告,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雖可幫助人類消除疾病、改善生活與阻止氣候變化,但自主型殺人機器的問世也是遲早的事。
1796年,知名左派政治哲學家潘恩(Thomas Paine)在其著作《土地正義》,提出不論貧富發給人人有份的補助金,義務全免的現金給付,終身基本收入的方案。十九世紀末進入電氣化大規模生產,取代非技術勞工。
瑞典總工會主張,視機器人與人一樣享有權利與義務,要有工時、休假,並依所得繳稅,分享社會福利。一旦失控,恐會殺害人類,甚至通過核武或生物戰爭毀滅人類。2013年,瑞士公民倡議「無條件基本收入公投」,這是付諸法律的公民行動。網站和提案者提出基本收入金額,成年人每月2500瑞郎(約台幣8萬5000元)、兒童每月625瑞郎(新台幣2萬1000元)。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小,未來可能出現普遍失業或低薪工作者,利潤集中在少數資本家和發明人手上,進而成為擁有政治權力的統治者。是否賦予智能機器人擁有若干公民權利。
許多人有時間接受教育,找到符合專長的工作,除增加生產力,也改善經濟條件。如此則有充裕的稅收,才能普及發給失業者生活津貼,藉以解決勞動市場不可逆轉的趨勢。
從70年代開始,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多芬鎮、荷蘭烏德勒支市,以及美國紐澤西州、賓州、愛荷華州等地,都曾陸續進行「發放基本所得」實驗。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,較願意參加職能訓練,或擔任社福志工,或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。
快速閱讀文件,大數據分析優於人類頭腦,也可能取代律師法庭辯論,機器人達文西手術已可逐漸取代醫師的執業。保障每個國民的生存權,消除現行社會安全網沉重評核成本。
不需加班補貼家用,享有家庭生活和育兒時間。自動駕駛造成計程車、公車、卡車司機的失業。2017年,芬蘭隨機選擇2000名年紀在25至58歲間的失業者,每月發給560歐元(約台幣1.65萬元),無附帶任何求職或工作要求,找到新工作者可續領同等金額。而人們生活穩定後,減少酗酒、家暴、中輟生等社會問題,連帶降低因車禍、意外等衍生的醫療支出。
但因為對象受限,而且金額不足以維持生活,而告失敗。我國不應只著重智能機器人發展,對其所造成社會衝擊的因應政策,應予並重研究。
亞馬遜AI庫存管理、出貨和無人機交貨,替代了倉儲、零售、運送勞工。GPT-4在未提醒當局的警告下,迅速提供一份購買建議清單,包括暗網市場的鏈接。
二十世紀中葉,電腦、網路的發展使服務業突飛猛進。公平發給個人,女性不再是依附者,工作的義務全免,增強勞動市場議價能力,獲得真正的自由。
成立處理「人工智能問題」的專門機構。實施「無條件基本收入」政策,可進行「財富重分配」,保障人民生存權利,消除貧困、增進消費,讓經濟正常運行,尋求解決的有效路徑。正面的影響,機器人高效率的生產和服務,解決少子化人口危機,人類可減少工時,從事自我興趣的發展,除了可提升生活品質,增強人際關係與合作,還能建構人性化社會,實踐烏托邦理想。歐盟議會議程研議相關對策,為各種衝擊預作準備,包括探討以「全民基本收入」保障龐大失業者有尊嚴的生活。
但加拿大經濟學家傅婕(Evelyn Forget)追蹤多芬鎮的實驗後指出,接受補助的家庭其整體工時略為減少,但勞動力幾乎沒有損失。一視同仁免予歧視,不再誤將病人或無工作能力者視為懶人。
1974年,加拿大多芬鎮實驗基本收入政策,當時許多家庭仰賴這項制度撐過困境,不少人有機會進修,隨後找到就業機會,鎮民身心狀態獲得改善,爾後,此項實驗因缺乏預算而終止。增進消費,刺激景氣,使經濟平穩發展。
社會將不再有貧民行乞或街友。無條件基本收入UBI (Universal Basic Income),是定期定額現金給付,以個人而非家庭,無條件發給所有合法國民,無須審查資產,也不強制工作,是積極的福利制度。
评论留言